《人间有味》读后感

时间:2024-07-01 13:51:11
《人间有味》读后感

《人间有味》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有味》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间有味》读后感1

在《生活榜》这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热爱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擅长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将美食以文记之的人,一定是个大雅之人。”本是用来形容苏东坡的,但是最近看汪曾祺的《人间有味》,发现里面记录了大量的美食,读来令人垂涎,这段话用以形容汪曾祺先生真是再合适不过,汪先生真是一个有生活情趣又热爱生活的大雅之人。

汪曾祺先生的热爱美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吃到过、记录下来,美味的余韵尚存,有一股诗意的烟火气。现代社会不乏美食,也不乏热爱美食之人,只是现在很多小年轻标榜自己是吃货,节假日总是刻意去一些网红餐厅等地寻找好吃的东西,然后,在微博、微信上晒给大家看,把吃吃喝喝这件事弄得有点别扭,一刻意就不那么雅了。

读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美文,从文字中就能看到他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他说“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很多人,吃东西,爱酸就只吃酸,不碰一点点辣,不愿意轻易尝试一点点甜,俗称的偏食,对食物偏食容易营养不良,对文化偏食,就容易狭隘,就要不得了。

让我觉得汪曾祺先生宽厚的是他在书中写得关于右派的事,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生活就更加平淡了”。被划为右派是要被批评的,要吃点苦头的,他却把这件事当成是生活中一件有意思的事,还庆幸,经历过世事后就会发现这样的的心境是极其不易的。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的不如意,流言蜚语、磕磕碰碰,大部分人的反应或悲悲戚戚、或气愤难当,绝不会把其当做是一件“幸事。”汪曾祺评价自己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我想他的性格里应该带有“静”这种气质吧,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也许,只有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意趣。

在评价他们方面,汪曾祺也是极其宽厚的,他写楼里的大妈“我们楼里的大妈们都活得有滋有味,使这座楼增加了不少生气。”他笔下的大妈是贤惠。勤快、爱干净的,而不是被人笔下的三姑六婆,爱嚼舌根的。如果在生活中,有一个领导,拿了下属代笔的文章读,最后还露馅了,那一定是要被人喷口水的,但是汪曾祺笔下的郝校长

‘露馅’确是“老老实实,不装门面”,你看,多宽厚。

正是因为汪曾祺爱美食,爱生活,所以活着的状态都是向上的,看人看事,都一股吃东西时的畅快,是充满生机的。万物皆有心,人间的人、人间的事,人间的食物都“酸甜苦辣”各有其味,无所谓好或者不好,有些是主菜,有些是调味品,都是经历,都这值得经历。

《人间有味》读后感2

曾记得多年前,初识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是在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中。她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引领芸芸众生回归古代先哲所提供的生存智慧里而不能自拔。而今天,当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民网推荐的于丹老师新作《人生有味是清欢》,顿觉倍感亲切自然,一种温馨油然而生——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对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也是她50年来一改以往风格自剖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部哲理散文集。作品以更多的笔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为重点,让我体会到生命流逝中的温馨与感动。 犹如一个丰富而简单的人,我喜欢。因为有她,无数个沉寂暗淡的日子被照亮,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阳光进来,豁然开朗。

本书中延续了于丹老师作品的独特风格,细腻宁静、娓娓道来,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处处引经据典,她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一起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的哲思,小到一本书、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等等,她都赋予了生命,这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这种阅读带来的是凝思沉想,撩拨生命的律动,是与内心相呼应的东西,体现了中国梦的一部分。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更凸显博大。《人间有味是清欢》包含着人间真爱、大爱、至爱,不仅让我感动,更催我行动。她就像深山老林中汩汩流淌的那汪清泉,慢慢滋润了我的心;她又像一盏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喜欢在居室外的阳台上放一把折叠椅,闲暇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我打开电脑开始阅读《人生有味是清欢》,沉浸在她带来的美妙阅读中,而窗外,白云朵朵,飘飘转转。

这真是一种美好地享受。

《人间有味》读后感3

一点昏黄泼墨跃然纸上,随水墨晕染开来的浓墨幻化成点点微黄的淡彩,遂其形状又似海边日出时分,天边金黄色的一抹淡云——若动、若静。黄色泼墨下是一点饱和碧色之泼翠,随水渗开,好似中国古代水墨山水中远处的青山。书的封面中,碧色与黄色交染不知是苍山青翠了斜阳,还是霞光的微黄温暖了青山。

这一暖、一冷两色调泼墨的晕染中,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主题,以行书之笔浮现在此书封面中央,书法浓墨与泼墨晕染开的淡彩交相辉映。翻开中国水墨古典风的书面,伴着淡淡墨香的灵动文字,我也追随作者,行走山川、渡过江河,走过于丹先生走过的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杭州,醉梦西湖畔,寻找前世在湖边丢掉的一湖烟波;踏着丽江穿越千年的青石拱桥,聆听桥边吱呀呀的水车转动着潺潺溪水,伴随着布农铃叮咚作响,依稀看到千年马帮从山中向我们慢慢走来;走进巴黎那氤氲着玫瑰花香与琥珀色酒香的小巷深处的红酒坊,捧起一只酒杯,轻轻地从木质酒桶最下面的龙头中拧出一杯红酒,把酒杯放在手心,用手心温暖着杯底,慢慢地摇,品着慢慢摇出的酒香,回味曾经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的岁月,体会逝水流光中那些生命的瞬间。

伴着阵阵书香,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昆曲老师周铨庵先生与她的爱人谢锡恩老师他们位于胡同里大杂院的家,我想,那一定是个安静而又清爽的初秋午后,夏季的蝉鸣和空气中的余热还尚未散尽,高爽的天空带给了我们夏去秋来的丝丝微凉,大杂院古老的青砖院墙畔,百年老杨树上苍老的绿叶和灿灿的黄叶还在老树干上错落着,一阵风过,一簇簇叶儿,金黄、苍碧,簌簌飘飞,有的飘到远方的马路,有的寻找新的土地,化泥、护花,有的则飘过青砖院墙,飞进周铨庵老师与她老伴儿朝夕相伴的大杂院儿里的小平房。屋里的泥地,斑驳不堪,正中间放着蜂窝煤球炉子,旁边是把旧躺椅。谢锡恩先生靠在躺椅上,吱吱呀呀地慢摇,翻开一卷书页泛黄的线装诗集。周老师则在屋里端茶倒水,手持简陋的茶具,嘴里还哼着最爱的昆曲儿。二老夕阳之年深居陋室而吟曲作诗的淡淡清欢,那份与君相伴便是晴天的暖流,也流进作者的心田,随着作者灵动的笔墨,跃然《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书章,让我们伴着幽幽书卷香气,感受着于丹先生从孩提时代行至知天命之年,一路走来的心路旅程。眷恋着孩童时代的作者端午节时手腕上系着的五彩绳;怀念着来不及与作者说再见就匆匆离世的张主 ……此处隐藏3609个字……/p>

人间有味,味在人间。

《人间有味》读后感8

汪曾祺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文笔质朴风趣,又带点缓慢,读他的书,总要在那么个惬意慵懒的午后,伴着弱弱的日光,啜饮一口春茶,闲适地任眼睛奔跑于书页中。

汪老的文笔太暖了,读起来让人舒服。他写美食,写花草,写鸟兽,写习俗,一笔一笔描绘出平淡纯真的生活。汪曾祺的一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顺风顺水,而是充满了艰险坎坷。他曾被划为“右”派分子,贬配到农村劳动;他还受到“文革”的迫害,被关进“牛棚”。他受尽磨难与不公,却依然乐观旷达,热爱生活。

倘若单读汪先生的随笔,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经历世事沧桑,受尽迫害挫折的人提笔写出的。汪先生文集的魅力,就在于看淡人生后透出的积极乐观,从容自然,令人心生敬佩。

汪先生知识渊博,在多个领域中都颇有成就。他爱美食,吃美食,做美食,写美食。他尝尽了所能尝试的特色美食,不管喜欢与否;还常为没机会尝更多而愤憾叹惜。“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汪老这样说。

初读这本书以为汪老先生只讲了各种菜品,慢慢发现是从菜品中品读道理,通过讲菜道出思乡之情,通过讲菜折射出汪老先生对生活的态度。本书后半部分还讲了几位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他的父亲还有沈从文先生的描述,汪老先生的父亲精通书画和一些乐器等,会的东西涉及面很广,也有能很快学会喜欢的事物的技能,还有一颗能发现乐趣的童心。对沈从文先生的描写让我无比敬佩沈先生的精神,对文学的尊重,对后辈的爱护,一生所求从不在物质上,书中讲到沈先生再三夸奖汪老先生给他做的鱼和羊腿好吃的那一段让我觉得心酸,可以慷慨捐赠一万元钱,却在日常生活中舍不得吃一点肉,委屈自己也是奉献自己,在我看来沈先生也是一位很有生活乐趣的人,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去做,也做得极其认真。其实这两位是有相似之处的,都是对生活抱有很大热情,喜欢探求一些感兴趣却没涉足过的领域,永远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生活中的乐趣自然也就出现了。作者汪老先生也是一位很有趣的人,虽然现在有趣二字被用的太多而失去了原本的感觉,但是汪老先生才真的配得上这两个字,生活其实很有趣,只要你用心去观察。

生活固然是残酷的,但取决于你怎么看待,汪老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怒相向。在他面前,曾经的苦难不过是一些有趣的体验,他可以苦中作乐,画马玲薯,煲红磨菇,感受地地道道的生活气息,微笑看待不公的生活待遇。

汪老的从容乐观,离开书中密集的墨字,跳出来抚慰每一颗聒燥的心。合上书,封底有一行文字: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刚刚平静的心又渐复沸腾,感动中的释然,四散纷飞,温暖了在场的所有空气。

《人间有味》读后感9

初识《人间有味》是在掌阅电子书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脑、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我的手机上有一个阅读APP,就是掌阅。我被掌阅上电子书所吸引,它上面很多书都是免费,由于它用起来十分方便,它的VIP有很多很多免费阅读的书,而且都是名著和新书,排版有非常漂亮,字体还可以调节,我渐渐的变成了它的VIP,习惯用它来进行阅读。《人间有味》扉页上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 ——汪曾祺。这立刻吸引我翻开书页,慢慢研读,很少有一本如此诱人的书,在短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毕竟我也是个没大有时间读书的人。

于是在不着急赶路的公交车上,在吃完晚餐后的闲暇时光,除了看看新闻,学习一下强国,然后就开始《人间有味》的阅读。后来,学校又专门为我们读书团队购买了纸质新书,我就更加如视珍宝,随身携带,一有空闲便沉浸其中。

汪曾祺先生在书的开头介绍了许多四方美食,其特殊点、做法及不解之缘,每一道菜什么来头,又是什么烹饪方法,尝起来是何种滋味,娓娓道来,平添了些生活情趣,从他写作出版过去了这么多年,现在读起来还是很接近我们的生活,很多食物和风俗还能有些影子,能勾起了我们的想象。像那些个油滋滋作响,菜冒出腾腾热气,香味扑面而来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像那些“格炸炸,格炸炸”、“起火升到天上,哧——,灭了”犹在耳畔。然而无论在外面吃到多美味的食物,对美食的记忆却永远停留在母亲忙碌的背影里。汪曾祺先生怕是感触到我的心思,他随后写道许多家乡美食,汪先生是高邮人,特别对高邮咸鸭蛋进行了详细描写,真想吃端午的鸭蛋了。对于其他美食的描述有详有略,虽然语言简洁幽默,却丝毫没有减弱他的思乡之情,愈是简略,这种感情愈发浓重,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也有些思念家乡的煎饼、糁(sa)汤和炒鸡了,等新冠肺炎疫情散去,可要出去大吃一通。

引人入胜的,除各色美食外,正是这些幽默有趣的人和故事。现代社会,我们大多人都象被鞭子抽打的陀螺,高速地旋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喘息压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我们之所以为人,离不开这一生烟火气,所谓食色性也。我甘愿做个俗人,让生活慢下来,享受这美好时光,爱我所拥有的一切。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从生活出发,诙谐的语言背后藏有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善于留心,你也会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美。人,若能春赏百花,夏听蝉鸣,秋享枫月,冬遇浩雪,如此周而复始,长久轮回,该是何等幸运!我们若能在四季轮回里穿行回往,听溪声流水潺潺、望青山松涛阵阵,不枉此生,且听风吟且漫行,此等人生怎能无趣?

愿我们不枉来此生,放下迷茫,治愈心灵,在不知所往的芸芸众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间有味》读后感10

清欢,一个淡雅的字眼,它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清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廖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必林清玄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从这里有感而发的吧。

林清玄眼中的清欢,是在清静中,享受淡雅的欢愉,是一种悠闲,清静,自由与舒服的生活状态。作者年轻时,喜好到处游玩。或饮一壶茶或爬一次山。但是,现在旧地重游时,却发现,现在的一切都如加快了脚步,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了。现有的是汽车喇叭的”嗡嗡作响”,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就连茶楼,也是烟雾环绕,让人喘不过气。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清欢”就是丰子恺笔下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欢………代表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

双休日,与家人去登山,“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似乎是登山的理想境界,但在山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游人,远远望去,像一条长龙,期间还不时夹杂着商贩的叫卖声。爬到山顶,却看不到成片的松林,而是满眼的高楼大厦,“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只能是脑海中的景物了,吹过来的风夹杂着污浊的空气,连“清”都没有更别说“清欢”了。

“清欢”是不受物质的束缚的,没有外在条件的。它是发自内心的情意,只要心中有情,处处都有清欢。

人间处处是清欢,在孤灯下翻着富有墨香的书,或提笔挥毫;或饮一口茶,体会茶香弥漫。

《《人间有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