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连续进位乘法是在学习了不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要比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更复杂。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会造成计算上的错误。通过这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位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减少乘法计算的错误率,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既完全符合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利于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3盒水彩笔一共有多少枝?”的现实情境,使学生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法复习旧知和巩固新学内容、用讲解法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用演示法清晰的展示学习的计算方法,故事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生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为新授作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20×370×83×5032×27×11
2.笔算;28×3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提问:个位上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是8?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算乘法时,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运用乘法的这一计算方法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1.教学例题
(1)谈话:小朋友,幼儿园老师为大班的小朋友买了些彩色笔(出示例题图),看图你知道老师买了几盒?每盒又是几枝呢?你能帮助老师先估计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吗?
(2)同桌讨论,交流估计的结果。
在班内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学生可能这样估算:48接近50,50×3=150,大约有150枝,或48比50少一点,50×3=150,共有的枝数比150少一点。
(3)我们估计的怎么样呢,自己动手算一算吧
①先独立探索,在算式的方框中填写。
②同桌讨论,交流算法和书写方法。
③回报交流,理解掌握。
教师有选择地出示几位学生的算式(实物投影展示),分别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结合板书)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积的每一位上的得数的由来以及书写位置。
(4)用估算检验笔算。
谈话:刚才我们估计出了得数大约是多少,现在你们计算出的积在这个范围内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得数与150枝相差很多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小结计算方法。
提问:今天学习的乘法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在课题中补充板书:连续)
在计算连续进位乘法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强调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2)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做法。订正时注意相乘满十是否进位了,有没有加上进位的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乘的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当回小大夫,和我们的啄木鸟一起带大树找找病因,再把蛀虫给找出来。
(2)出示题目,学生同桌讨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3)指名交流,集体订正。
(4)提问:通过给大树看病,你觉得有什办法能预防这些病?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各自在书上连线,指名说答案,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在班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修正、补充。
最后是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关心,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还要提醒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能为学习面积的计算打好基础,更是为小学阶段几何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 ……此处隐藏3836个字……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区别时、分、秒三个时间单位,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感受
大家想进一步感受秒,和秒做朋友吗?
1、集体活动
①请两生同时跳绳20下,其他生用喜欢的方式为他们计时,可以拍手、心中默数数,有困难的同学随着屏幕中的电子表秒的走动计时。
② 同样的方法,估测从教室后走到前面用了几秒。
2、同桌活动
同桌合作,互测做一次深呼吸用了几秒。
3、小组活动
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四项活动。
①写字:老师 百年 乒乓 买肉 网夹 丢尽(都为六画)
②口算:小组内集体检查。
③数脉搏:
④数数:从0开始尽可能快而清楚地数
(教师用秒表计时15秒)
通过活动,你觉得秒怎样?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秒,逐渐学会用秒作单位的估测,也是学生进一步建立“秒”概念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实践
1、刚才老师帮大家计时用了专门测秒的计时工具,叫秒表。瞧!你还在什么时候见过它吗?(体育课计赛跑时间)用法介绍:按一下计时开始,再按一下计时结束。
2、你知道哪些事情需要用秒做时间单位?秒虽然是很小的时间单位,但生活中用到它的机会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一看!
(课件介绍:①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约跑30米。
②雨燕是飞行健将,它的最快记录约是每秒飞行47米。
③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每秒行驶约15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速列车。
④光每秒总大约跑300000000米,只要一秒,光就可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一百多个来回
⑤南京紫金电视塔的高速电梯每秒上升6米。
⑥全球每30秒就因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43人受伤,为了生命安全,请多等几秒!)
看了这些和秒有关的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感受秒的应用。]
3、闯关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时间单位?根据生活实际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你会用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去闯闯关?
①想想做做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抢答,有问题的集体交流。
②日记:
明明是个乖孩子。每天他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20小时才吃早饭。妈妈说吃饭不能太快,所以明明会花15秒把早饭吃得干干净净才上学。明明家就在学校旁边,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他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跑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明明跑50米只用了12秒,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明明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他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他经常会陪爷爷看30秒的新闻联播。有时,他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钟很累,就说学校有趣的事让他开心。
A、这篇日记,在你的小组中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B、你觉的明明怎么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③趣味智力题:想想做做5
小组讨论再交流。
改“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④认时刻:想想做做4(可依时考虑是否纳入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先认时刻,在说说这些时刻同学们各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层次性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灵活应用。闯关1是基础性练习,闯关2是综合性练习,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闯关3是道趣味智力题,通过对教材的改编“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学生更深刻地加强了对本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全课,谈谈收获
今天学习了秒,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篇4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 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 “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