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1-22 18:55:28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节课就教一首。自从听了王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能在一节课上把两首诗这么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颖且有实效。今天沈老师又一次挑战自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古诗。我很佩服沈老师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

课上,她通过灵活巧妙的教学设计,在一种悠远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多维感受、积极品读,唤起了孩子对中华古诗文语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唤起了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的深深喜爱之情。她的课上得流畅、清新。

结合整个教学思路,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整堂课,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板块:合。初读《乡村四月》、《田园四时杂兴》两首诗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首诗给留给你的共同画面是什么,从而提炼出“忙”。这个环节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个孩子读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样的。除了“忙”,还有什么是相同的呢?细读之后,发现两位诗人的诗其实洋溢的都是轻松愉悦的氛围。《乡村四月》画意盎然,令读者陶醉不已。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勾勒出水乡初夏特有的景色,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后两句写人,写出人们的紧张、忙碌。《田园四时杂兴》写大家忙忙碌碌,但都开开心心,基调昂扬。也就是说两位诗人都在用诗的眼光发掘了生活中的美,并努力再现了这种美。正因如此,他们的笔下才写出了这么美、这么有情趣的诗,并让读者也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但是这个“同”在初读课文之后可能又是很少同学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师的思路让同学们去重点感受“忙”,那么《乡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园四时杂兴》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这首诗如果在初读后要提炼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美”字。

第二板块:分。先感受《乡村四月》中人们的忙碌、紧张与画意盎然,再感受《田园四时杂兴》中人们的忙忙碌碌与开开心心。在教两首诗时,教师并不是完全并列处理,而是“瞻前顾后”。她用几处语言把两首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乡村四月的人们仅仅是在忙着蚕桑、插田吗?他们还在忙什么?”自然过渡到第二首古诗的学习,学生无形中明白两首诗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在教学中,沈老师熟练运用“举象”的教学策略:“乡村四月,人们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规飞到这里,仿佛在说……子规飞到那里,仿佛在说……”通过举象,回到诗中“这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们干什么;烈日当空,他们干什么;日落黄昏,他们干什么”等等,通过举象,回到诗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正如王老师所评:先举象,再回到诗中,用文字来确证,用文字来表达,由画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学古诗时常常逐字逐句串讲,虽然诗的意思学生明白了,但是诗却讲没有了,实在惭愧。

第三板块:合。感受两首诗的意境之后,教师让学生找找两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到两者都有写事时,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同样是写事,两者有什么区别呢?这个问题继续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最后这个“求异”的环节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后来老师把“异”概括成“白描”与“特写”,听课过程中,我觉得这样的提法很好,感觉很有深度。听完王老师的评课才明白这样不准确,解读上是有问题的。于是听完课,我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或者说是写作特色在什么地方。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在他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中这样写到:

范成大的诗写的是夏日农忙。前两句从时间写,突出了“忙”字;从内容写,也是一个“忙”字;从劳动者写,也表现出“忙”。这两句已经多角度地将农忙的气氛渲染尽了,将农忙的情景表现足了,再往下写,就很难了。怎么办呢?诗人匠心独运,后两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话题,撇开了能“耘田”、“绩麻”的村庄儿女,别具慧眼地将镜头对准不懂事的“童孙”,即那些孩子们。照理,孩子们是不懂什么的,大人再忙,他们只会自顾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却又表现得非常懂事,“学种瓜”之举正因他们对大人的体贴和受农忙热烈气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现得更为充分。诗人正是从这一角度措意,把农忙的气氛表现得更热烈,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更有情趣。而且这样布局,避免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这首诗的情景,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辛弃疾所写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都是那么富有情趣!

书中继续提到:翁卷的诗写农忙景象,不只局限于就农忙写农忙,而是善于勾划农村优美风光,写景如画,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前两句写景,用“绿遍”来写“山原”,用“白满”来写“川”,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壮阔而又秀美的图画,而“子规声里雨如烟”一句将夏初富有个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梅雨不停,子规不歇,从侧面烘托出农忙季节的到来。这样的景象非常优美,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其忙碌也就别有一番兴味。

看了以上两段话后,我想两者的写作特色一个就是情景交融,一个就是富有情趣。

从整体上来看,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我以后也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古诗的高效课堂。都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决定精彩”,那么本课有哪些细节的地方需要自己今后注意呢?

1.让学生多读一会儿。

古诗教学离不开读。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读中才能获得。

让学生多读一会儿,就是要关注读的本身,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到位。初读古诗要让学生读准、读通。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多读。比如《乡村四月》中“才了蚕桑又插田”一句中,“了”是多音字,“蚕桑”都是平舌音,前一个前鼻音,后一个后鼻音,紧接着“插”是翘舌音。这句话比较难读的。要在2分钟内读流利两首古诗且读出诗的韵味好像时间少了一点。

2.让学生多写一会儿。

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有时候一看到写的好的同学就让她站起来念,这无异于让其他孩子不要写了。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我们很快地就让一个站起来说,大多数孩子既没有听进去这个孩子的回答,也会因老师的突然打断影响了思路。

让学生多写一会儿,就是给足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写。不光写还要交流点评,指出优点,提出不足,给出意见,这样才有收获。比如让孩子们想象写古代孩童可能会忙些什么。有的孩 ……此处隐藏11103个字……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今天我上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运用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开课之初,我就直奔课题,并让学生从课题中了解今天要学的课文主要是讲什么的,同时,告诉孩子们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二)、复习词语,理解词意学生已经五年级了,所以我在这里没有把字词的学习作为重点,只是让他们一读带过,说几个理解了的词语的意思就可以。

(三)、概读课文,初识形象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两步:

1、这篇文章中的三个片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分别选自哪本小说?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选自《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2、生自由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描写的语句描写方法(效果)

(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我设计这两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四)、品读《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环节是我这节课的重点部分,也是一个铺垫的环节。学生在读、画、品的过程中把小嘎子机灵、顽皮的性格特点牢牢地印在了脑海中。同时了解了动作描写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7---78页,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小朋友做“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左图用指左眼引起对“哪边是左”的问题的讨论;右图用指右耳,引起对“哪边是右”的问题的讨论。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这时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三、教学设想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让学生课后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活动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指鼻子眼游戏,游戏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游戏入手巧妙引入课题。让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索,交流提高

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面对面做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争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这样,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接下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在游戏中对左、右这两个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从初步感知发展到进一步理解,并能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从而加深印象,学会运用。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认识上、下、前、后,通过做游戏引入对上下前后方位的认识,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理解这些方位;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游戏再加深一下认识。

六、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

左 右

上 下

前 后

《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